将黄忆秋一家送去京城的小黄氏心里打的是什么主意且不提,二房上下会答应跟她合作,计划将黄忆秋送入宫中为妃,这本身就是个愚蠢的想法。
且不说秦家本是皇后娘家,太子身体好转后,地位稳固,在这种时候秦家送一个女人进宫为妃,是想做什么?博得圣宠后为皇家开枝散叶么?难道要生出一个孩子来跟东宫太子争皇位?
如今皇帝膝下只有一子,后宫太平无波,这真是再理想不过的局面了。皇帝年纪也大了,并不在后宫妃嫔身上用心,只需要保养好身体,教导太子,主持朝廷事务,稳稳当当地把江山交到儿子手中,臣民百姓都能安心。如果这时候往后宫里添个不省心的祸头子,让好好的安稳局面平地起波澜,无论是外朝内宫,想必都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。当年夺嫡之乱,京城里血流成河,高门大户不知死伤了多少人,有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当时的惨象呢,谁愿意再经历一次那等乱局?
再者,秦家二房也许是因为当家人早逝,在三个房头中是最势弱的一支,连爵位都没有,又是庶支,所以长期以来都不服长房与三房,很想要出人头地,压另两房一头。他们送人入宫,大概也只是想要搏取圣眷,增添自家说话的份量。可是,二房要么送自家女儿进宫,要么就从姻亲薛家挑人,送一个姓黄的姑娘做什么?
黄家虽是秦家姻亲,却是老侯爷原配外家,素来跟长房更亲近。即使黄忆秋不是黄家嫡支出身,不肯听黄家嫡支的号令,但也同样不会听秦家二房的摆布。她可以是黄家旁支之女,可以是秦家长房的姻亲,秦家宗房媳妇的侄女,也可以是薛家的外孙女,但这里头有秦家二房什么事呢?
倘若黄忆秋进宫后,果真得了皇上青眼,秦家二房也不过是献美有功,一个牵线搭桥的功劳,赏赐点东西就完了,他们难道还能以宠妃的娘家自居,时不时跟黄忆秋见个面,借她的名头在宫外作威作福么?秦家本来就是皇后娘家,若真的沦落到这个份上,只怕二房那皇后亲侄、国舅之子的脸面也早就丢尽了。
秦柏对二房的做法叹息不已,对牛氏道:“二太太虽然经常做蠢事,但薛家人还算精明,怎会在这种事上放任二太太犯糊涂?还是说,因为那姑娘是薛家的外孙女,薛家便也有了妄想?且不提皇上不是好之人,多半看不上那姑娘见识浅薄,即使最后真叫他们心想事成了,薛家与黄家旁支难道还能任由二太太摆布那姑娘么?到头来,不过是过桥抽板罢了。二房白白费了功夫,却吃力不讨好。二太太被人糊弄也就罢了,怎的连伯复也跟着胡闹呢?”
牛氏哂道:“谁知道呢?你那个大侄子原也不是什么正派好人。兴许他也是被克用媳妇的好话给迷昏了头,觉得若能献一个美人进宫,搏得皇上宠信,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,因此什么风险都看不见了呢?你也别去管他们,都分了家了,二房又打算要搬走。你管他们干什么事呢?总归不与我们相干,你去阻拦,他们还要怨你呢。他们想往宫里送人,也要看皇上看不看得上。我看那个黄家的姑娘,皇上就一定看不上。有几分象皇后娘娘又如何?不就是一张脸吗?皇后娘娘难道是只靠一张脸的人?换了是我,看到一个不知所谓的人顶着我心爱人儿的脸到处晃悠,我心里只会更生气,哪里还有闲心去喜欢他?还恨不得撕了那人的脸呢!”
秦柏听了好笑:“如此说来,我倒是可以安心了。原来夫人看我,并不是只看脸的。”
牛氏嗔了他一记:“好好的说到我们自个儿身上做什么?孙女儿还在这里呢!”
秦含真暗想,原来祖母还知道她在这里,她都以为自个儿忽然变成了隐形人呢。
对二房的做法,秦柏、牛氏议论过一番,也就不再多提了。他们如今远在金陵,对京城里的二房也无法造成影响,即使心中十分不以为然,也很难做些什么。况且秦柏对皇帝很有信心,并不觉得二房的计划能成功,也就由得他们去了。不过,他还是在回信的时候,提醒了长房几句,让他们稍加留意,千万别被二房给连累了。此外,就是给黄晋成捎了个信儿,告诉他黄忆秋如今是落到了秦家二房手里,让他示意京中的黄家嫡支,多提防一点,可别叫黄忆秋一家给架到火上下不来了。黄家关于女儿不能与宗室皇亲联姻的祖训,知道的人多着呢。
两日后,秦平的信也到了。
秦平在信中详写了自己被外放广州守备的事,也提到了吴少英关于这个任命的种种猜测。虽然是说笑,但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个很好的肥缺。不过秦平也向父亲表示,自己绝不会做贪腐之事,倒是有意从家人中挑几个精明能干的,随他南下广州,兴许能给家中添些产业,增加入息。
这事儿秦柏倒是没有考虑过。他觉得自己如今手头上的钱财产业已经不少了,家中仆从人口不算多,再添加产业,未必料理得来。况且钱这种东西,够用就好。他过了三十年的平民生活,日常花销并不大,对物质的需求也很少。只是秦平的话也有道理,他们三房人口简单,生活简朴,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多,但眼看着孙儿孙女们渐渐大了,将来成家立业,总是少不了银子的。早些为儿孙们积攒下家业,日后也好让孩子们过得宽松些。秦平一心要为女儿着想,他这个做祖父的,难道还不如儿子?
家中的管事,很有几个能干人。虎伯是秦柏心腹,从来离不得,就不提了。周祥年如今忝为永嘉侯府大总管,总领全府事务,也是重责在身。他的弟弟周昌年于农庄事务上有长才,秦柏早已决定要让他负责京城周边的田庄管理。何信合家迁到江南来,已经定下了江南总管一职。家里能挑出来的人,就只剩下徐应年等几个叶氏夫人生前用惯的旧人了。秦柏觉得,等到长子来了金陵,与他商议一番,再决定人选也不迟。
秦平的信后半段提到了何氏之死。因为送信的人是永嘉侯府的人,秦平也少了顾虑,很直接地把赵碤在这桩案子里的所作所为坦然告诉了父亲,并没有隐瞒自己与吴少英将何氏捆了送回赵碤家,还让人告了黑状这一事实。不过他也坦言,虽然早料到赵碤会重罚有心背叛自己的何氏,却没料到最后会是那样的结果。何氏死得很惨,只当是因果报应了,他心中还觉得松了口气。如果何氏这回没死,他兴许还会再做点什么吧?就连吴少英也不会坐视何氏平安逃脱一劫的,但那就未免会有违父亲对他们的教导了。如今不必他们出手,何氏就先叫老天爷要了性命,对大家都是好事。
不过,吴少英也劝他,最好把情况跟梓哥儿说清楚了,不必隐瞒什么,也免得孩子不清楚情况,让外人三言两语挑拨了去,对家人生出怨恨来。秦平自己不知该怎么跟侄儿说,吴少英就揽过了这个任务,叫他心里有些七上八下的,担心吴少英不会哄孩子,还不知道会跟梓哥儿说些什么呢。
秦柏看信看得直皱眉,对老妻说:“平哥是不是对梓哥儿还是亲近不起来?这样不是办法,那毕竟是他亲侄儿。何氏不好,跟孩子却没什么干系。梓哥儿才几岁呢?不能把何氏的账算在他头上。”
牛氏道:“等他们到了金陵,我们慢慢劝着就是了。平哥心里有疙瘩也是难免的。如今何氏那贱人已死,再过一两年,平哥的气也消了,自然就好了。”她原本非常担心孙子会为其生母之死而伤心难过,但看到秦平在信里说吴少英会去安抚梓哥儿,也就安心了。她对吴少英的印象非常好,知道他是个办事极可靠的人。有他劝解着,梓哥儿会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的。
看过秦平的来信,秦柏与牛氏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,只需要专心等待儿孙们前来金陵团聚就是。秦柏倒是时不时抽空去寻认识的官员士绅,打听广州城的情况,好为儿子做点上任前的准备工作。族学那边因为已经上了正轨,他除了偶尔过去上几堂课,其他时候基本已经不必过问操心了。
秦氏族学如今是秦柏挑中的一个族侄代管着,管得挺不错,账目也分明。他早与秦柏约定好,日后每季而不是每年都会整理族学账目,送上京城给三房查看。倘若哪个月的账目出了问题,秦柏很快就能现了,时间隔得不久,追查起来也更方便。
这位族侄做事用心,既能干,又品行端正,在族中获得了许多好评。秦柏觉得,即使他如今带着家人离开,也能放心将族学交到这位族侄手中了。族人们都站在他这边,对那族侄支持有加。没人想要再让秦克用回到那个位子上,把族学搞得乌烟瘴气。
就连宗房的族长,也默认了这一事实。虽然心中仍在惋惜族学大权不是掌握在宗房手中,但他并没有生事的意思。他不蠢,光是族务就够他忙活的了。族学事关家族百年大计,只要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子弟,族学是谁管着并不重要。他不至于目光短浅地只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利,却忘了身为一族之长的真正职责。
族中重归太平,族长为防万一,还教导过次子好几回,让他不要再折腾了,还是趁早另寻出路吧。秦克用人还年轻,又有几分才干,多年来打理族务,也有不少实干经验了,人脉也不缺。若是不再被束缚在族中,上外头打拼去,兴许能打下一份家业呢,未必就比不上一个宗子之位。
秦克用心里有些犹豫了。
且不说秦家本是皇后娘家,太子身体好转后,地位稳固,在这种时候秦家送一个女人进宫为妃,是想做什么?博得圣宠后为皇家开枝散叶么?难道要生出一个孩子来跟东宫太子争皇位?
如今皇帝膝下只有一子,后宫太平无波,这真是再理想不过的局面了。皇帝年纪也大了,并不在后宫妃嫔身上用心,只需要保养好身体,教导太子,主持朝廷事务,稳稳当当地把江山交到儿子手中,臣民百姓都能安心。如果这时候往后宫里添个不省心的祸头子,让好好的安稳局面平地起波澜,无论是外朝内宫,想必都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。当年夺嫡之乱,京城里血流成河,高门大户不知死伤了多少人,有点年纪的人都还记得当时的惨象呢,谁愿意再经历一次那等乱局?
再者,秦家二房也许是因为当家人早逝,在三个房头中是最势弱的一支,连爵位都没有,又是庶支,所以长期以来都不服长房与三房,很想要出人头地,压另两房一头。他们送人入宫,大概也只是想要搏取圣眷,增添自家说话的份量。可是,二房要么送自家女儿进宫,要么就从姻亲薛家挑人,送一个姓黄的姑娘做什么?
黄家虽是秦家姻亲,却是老侯爷原配外家,素来跟长房更亲近。即使黄忆秋不是黄家嫡支出身,不肯听黄家嫡支的号令,但也同样不会听秦家二房的摆布。她可以是黄家旁支之女,可以是秦家长房的姻亲,秦家宗房媳妇的侄女,也可以是薛家的外孙女,但这里头有秦家二房什么事呢?
倘若黄忆秋进宫后,果真得了皇上青眼,秦家二房也不过是献美有功,一个牵线搭桥的功劳,赏赐点东西就完了,他们难道还能以宠妃的娘家自居,时不时跟黄忆秋见个面,借她的名头在宫外作威作福么?秦家本来就是皇后娘家,若真的沦落到这个份上,只怕二房那皇后亲侄、国舅之子的脸面也早就丢尽了。
秦柏对二房的做法叹息不已,对牛氏道:“二太太虽然经常做蠢事,但薛家人还算精明,怎会在这种事上放任二太太犯糊涂?还是说,因为那姑娘是薛家的外孙女,薛家便也有了妄想?且不提皇上不是好之人,多半看不上那姑娘见识浅薄,即使最后真叫他们心想事成了,薛家与黄家旁支难道还能任由二太太摆布那姑娘么?到头来,不过是过桥抽板罢了。二房白白费了功夫,却吃力不讨好。二太太被人糊弄也就罢了,怎的连伯复也跟着胡闹呢?”
牛氏哂道:“谁知道呢?你那个大侄子原也不是什么正派好人。兴许他也是被克用媳妇的好话给迷昏了头,觉得若能献一个美人进宫,搏得皇上宠信,是桩稳赚不赔的买卖,因此什么风险都看不见了呢?你也别去管他们,都分了家了,二房又打算要搬走。你管他们干什么事呢?总归不与我们相干,你去阻拦,他们还要怨你呢。他们想往宫里送人,也要看皇上看不看得上。我看那个黄家的姑娘,皇上就一定看不上。有几分象皇后娘娘又如何?不就是一张脸吗?皇后娘娘难道是只靠一张脸的人?换了是我,看到一个不知所谓的人顶着我心爱人儿的脸到处晃悠,我心里只会更生气,哪里还有闲心去喜欢他?还恨不得撕了那人的脸呢!”
秦柏听了好笑:“如此说来,我倒是可以安心了。原来夫人看我,并不是只看脸的。”
牛氏嗔了他一记:“好好的说到我们自个儿身上做什么?孙女儿还在这里呢!”
秦含真暗想,原来祖母还知道她在这里,她都以为自个儿忽然变成了隐形人呢。
对二房的做法,秦柏、牛氏议论过一番,也就不再多提了。他们如今远在金陵,对京城里的二房也无法造成影响,即使心中十分不以为然,也很难做些什么。况且秦柏对皇帝很有信心,并不觉得二房的计划能成功,也就由得他们去了。不过,他还是在回信的时候,提醒了长房几句,让他们稍加留意,千万别被二房给连累了。此外,就是给黄晋成捎了个信儿,告诉他黄忆秋如今是落到了秦家二房手里,让他示意京中的黄家嫡支,多提防一点,可别叫黄忆秋一家给架到火上下不来了。黄家关于女儿不能与宗室皇亲联姻的祖训,知道的人多着呢。
两日后,秦平的信也到了。
秦平在信中详写了自己被外放广州守备的事,也提到了吴少英关于这个任命的种种猜测。虽然是说笑,但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个很好的肥缺。不过秦平也向父亲表示,自己绝不会做贪腐之事,倒是有意从家人中挑几个精明能干的,随他南下广州,兴许能给家中添些产业,增加入息。
这事儿秦柏倒是没有考虑过。他觉得自己如今手头上的钱财产业已经不少了,家中仆从人口不算多,再添加产业,未必料理得来。况且钱这种东西,够用就好。他过了三十年的平民生活,日常花销并不大,对物质的需求也很少。只是秦平的话也有道理,他们三房人口简单,生活简朴,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多,但眼看着孙儿孙女们渐渐大了,将来成家立业,总是少不了银子的。早些为儿孙们积攒下家业,日后也好让孩子们过得宽松些。秦平一心要为女儿着想,他这个做祖父的,难道还不如儿子?
家中的管事,很有几个能干人。虎伯是秦柏心腹,从来离不得,就不提了。周祥年如今忝为永嘉侯府大总管,总领全府事务,也是重责在身。他的弟弟周昌年于农庄事务上有长才,秦柏早已决定要让他负责京城周边的田庄管理。何信合家迁到江南来,已经定下了江南总管一职。家里能挑出来的人,就只剩下徐应年等几个叶氏夫人生前用惯的旧人了。秦柏觉得,等到长子来了金陵,与他商议一番,再决定人选也不迟。
秦平的信后半段提到了何氏之死。因为送信的人是永嘉侯府的人,秦平也少了顾虑,很直接地把赵碤在这桩案子里的所作所为坦然告诉了父亲,并没有隐瞒自己与吴少英将何氏捆了送回赵碤家,还让人告了黑状这一事实。不过他也坦言,虽然早料到赵碤会重罚有心背叛自己的何氏,却没料到最后会是那样的结果。何氏死得很惨,只当是因果报应了,他心中还觉得松了口气。如果何氏这回没死,他兴许还会再做点什么吧?就连吴少英也不会坐视何氏平安逃脱一劫的,但那就未免会有违父亲对他们的教导了。如今不必他们出手,何氏就先叫老天爷要了性命,对大家都是好事。
不过,吴少英也劝他,最好把情况跟梓哥儿说清楚了,不必隐瞒什么,也免得孩子不清楚情况,让外人三言两语挑拨了去,对家人生出怨恨来。秦平自己不知该怎么跟侄儿说,吴少英就揽过了这个任务,叫他心里有些七上八下的,担心吴少英不会哄孩子,还不知道会跟梓哥儿说些什么呢。
秦柏看信看得直皱眉,对老妻说:“平哥是不是对梓哥儿还是亲近不起来?这样不是办法,那毕竟是他亲侄儿。何氏不好,跟孩子却没什么干系。梓哥儿才几岁呢?不能把何氏的账算在他头上。”
牛氏道:“等他们到了金陵,我们慢慢劝着就是了。平哥心里有疙瘩也是难免的。如今何氏那贱人已死,再过一两年,平哥的气也消了,自然就好了。”她原本非常担心孙子会为其生母之死而伤心难过,但看到秦平在信里说吴少英会去安抚梓哥儿,也就安心了。她对吴少英的印象非常好,知道他是个办事极可靠的人。有他劝解着,梓哥儿会明白事情的是非曲直的。
看过秦平的来信,秦柏与牛氏就没什么可担忧的了,只需要专心等待儿孙们前来金陵团聚就是。秦柏倒是时不时抽空去寻认识的官员士绅,打听广州城的情况,好为儿子做点上任前的准备工作。族学那边因为已经上了正轨,他除了偶尔过去上几堂课,其他时候基本已经不必过问操心了。
秦氏族学如今是秦柏挑中的一个族侄代管着,管得挺不错,账目也分明。他早与秦柏约定好,日后每季而不是每年都会整理族学账目,送上京城给三房查看。倘若哪个月的账目出了问题,秦柏很快就能现了,时间隔得不久,追查起来也更方便。
这位族侄做事用心,既能干,又品行端正,在族中获得了许多好评。秦柏觉得,即使他如今带着家人离开,也能放心将族学交到这位族侄手中了。族人们都站在他这边,对那族侄支持有加。没人想要再让秦克用回到那个位子上,把族学搞得乌烟瘴气。
就连宗房的族长,也默认了这一事实。虽然心中仍在惋惜族学大权不是掌握在宗房手中,但他并没有生事的意思。他不蠢,光是族务就够他忙活的了。族学事关家族百年大计,只要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优秀子弟,族学是谁管着并不重要。他不至于目光短浅地只看到自己手中的权利,却忘了身为一族之长的真正职责。
族中重归太平,族长为防万一,还教导过次子好几回,让他不要再折腾了,还是趁早另寻出路吧。秦克用人还年轻,又有几分才干,多年来打理族务,也有不少实干经验了,人脉也不缺。若是不再被束缚在族中,上外头打拼去,兴许能打下一份家业呢,未必就比不上一个宗子之位。
秦克用心里有些犹豫了。